评测
REVIEWS
作者: 日期: 2006-08-17 06:51:06
作者musiXboy
今天真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日子,我收到了来自CME最新的产品――U-Key键盘。这还是一台从国外工厂的样品,这至少说明了两点:U-Key已经最终定型,但还未开始在国内的量产。 由于没有说明书,我也只能凭着自己的理解来认识这台琴,所以标题我也没有斗胆敢冠于“评测”二字,而是“初印象”,在不久的将来最终用户买到的U-Key可能与我拿到的这台不同。
U-Key之初体验: 把U-Key从国际空运的破盒子里取出,真的把我惊了一小下,居然这么靓?虽然外壳是塑料的,但是反光性非常好,看起来有点闪亮的感觉。右侧的9个旋钮,和左侧的1个游戏杆控制器都是透明的设计,在灯光下显得更加透亮。
整个琴虽然是49键,但是厚度很薄,这也是CME之前一直在拼命宣传的,只有3.7CM厚但有着全行程键盘。现在的趋势是MIDI键盘走小巧路线,25键、36键的键盘很多,而CME却走了一个新的趋势:轻薄,毕竟中国人使用MIDI键盘更多的是演奏,而非控制。
接上USB线,Windows XP很好的认出了U-Key(在Mac OS X也是这样的),随便弹了两下键盘,居然出声了!这不仅仅是一台MIDI控制器,它内置了128个音色的手机音源,所以说你可以把它当作合成器直接演奏。
等一下,合成器发出的声音不是从电脑音箱出来的,我也只连接了USB线而没有连音频线,那声音是从键盘里发出的!拿起键盘,果然在下面有两个小喇叭。不过当你把U-key放到桌子上的时候,本来就不好的音色听起来就更闷了,放在琴架上听起来还好一些。
随手按下了一下打击垫,本来想试试手感,没想到U-Key居然直接发出音乐了。每个鼓垫触发的pattern不同,依次点击1-8这8个鼓垫,就串起了一首音乐。切换鼓垫(也就是切换pattern时)是无缝的,而且居然可以像Ableton Live切换pattern那样,就算你提前按下了鼓垫,音乐也会自动在每个小节结束后切换pattern。
以上就是我的初体验了,U-Key这个琴真是非常有意思,不仅是49键MIDI键盘,还是带8个无限旋转旋钮和8个打击垫的MIDI控制器,更是一个内置128音色手机音源的合成器,而且还带编排好的MIDI音序实时演奏。下面我就按照这几大功能,深入了解一下U-Key的秘密。 MIDI键盘: 手感:只有3.7CM厚但有着全行程的49键键盘,手感有些软,与UF差不多,但是感觉如此薄的键盘对手感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弯音轮和调制轮:它们变成了那个透明材料制作的游戏杆控制器。这个玩意在控制软件时肯定很有意思,但是在进行演奏时,还是不能让专业键盘手满意的。它上下左右的移动距离较短,左右移动是弯音,向上移动的作用与调制轮一样,向下移动嘛……没用。这个游戏杆内部带弹簧,松手之后就归到中心位置,而不像一些游戏杆可以停在任意位置,所以它停的位置对于调制轮来说是0值点,向上到头是127,向下……是滤波。
民族音阶:可以看到49键每个键上面都有一个英文,表示该键的一个功能,这种操作方法显然是借鉴自M-Audio。从这些英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U-Key的所有功能,这其中就有一个对键盘手很有帮助的功能:Scale,中文称为“民族音阶”。比如在使用五声音阶时,你不可能弹出4、7音符来,就算你按下了4、7键,发出的也是五声音阶里的音符。这样就可以保证演奏的时候,即便按错音也不会发出尴尬的错音。
现实使用时我发现这些“民族音阶”还有一个好处,想做某种风格的音乐,调出“民族音阶”,随便在键盘上演奏,很容易得出旋律的灵感……41种“民族音阶”分别为:
当然MIDI键盘的好传统U-Key是不能丢的,键盘分层和分区,都可通过功能键直接完成,非常方便。 MIDI控制器: 游戏杆控制器:前面说了,一般演奏时它就替代了弯音轮和调制轮,你当然也可以直接控制软件里的参数――一只手同时控制横轴纵轴两个参数的变化。 8个打击垫:U-Key的打击垫和Akai/M-Audio的还不太一样。Akai/M-Audio的打击垫是硬塑料的,依靠塑料下的两片金属的接合触发,依靠接合面积判断力度,几乎按不下去。这样做的好处是敲击后触发声音的速度快,缺点是很难敲出低于30的力度。U-Key使用的是类似Korg合成器上的那种打击垫,是可以按下很大一块的软塑料,优点是对力度的掌握很准,缺点就是感觉敲上去触发速度有点慢。有个解决办法:更改Pad V.Curve参数,用斜率更大的力度曲线。
注意打击垫左上角的小蓝灯,在默认情况下A灯亮,按打击垫是触发pattern。切换到B灯亮,按打击垫是触发单独的鼓采样。
切换AB灯的方法还真让我研究的半天,最后才发现原来游戏杆控制器也可以当按钮用!按下即可切换AB灯的状态,也就切换了打击垫的状态。不过说实话游戏杆控制器不太好按下,主要原因是我不敢使劲按――游戏杆控制器透明的设计给人一种不敢使劲的感觉。 8个旋钮:8个旋钮都是可无限旋转的(最前面的那个按钮是设置用的,不算在控制旋钮里),默认情况下我要转无数圈才能将参数0转到127,真的很累……但是我发现了Knob Accel.Cerve功能,如获至宝,把它的参数加点,我就可以只转半圈或一圈让参数从0变到127,当然代价是精度降低,只增减1个参数的微调要比较仔细。
U-CTRL:要将所有的游戏杆、打击垫、旋钮作为MIDI控制器控制软件里的参数,你就必须点亮U-CTRL键,此时游戏杆、打击垫、旋钮都将不对内部音源做任何响应,而完全作为MIDI控制器使用。
U-Key完全遵循Mackie Control模板,目前所有的主流音乐软件都支持Mackie Control模板,也就是说在这些软件里,你直接就能控制主要参数,而不必自己挨个learn去。 U-Key的旋钮和打击垫都可分为3层控制,依次按下游戏杆,在A灯亮、B灯亮、AB灯一起亮这三种情况下可以为8个旋钮和打击垫设置不同的控制参数。另外按下Shift按键+8个旋钮和打击垫,又可以定义新的参数。所以这8个旋钮和打击垫实际可存储6组参数。你最多可以存储8个这样的6组参数到U-Key中,也就是一共48组参数,完全够用了。 手机音源: 内置音源,又可对声音进行编辑的MIDI键盘,似乎可以叫作合成器。不过U-Key内置的是一个手机音源,每个音色的品质当然连一般电子琴都赶不上,这个创意是想为所有制作手机铃声的音乐人,配置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手机音源,随时想到一个好旋律就可以完成音乐的创作。所以音源的质量并不是U-Key在乎的,我随便演奏了一些音色,大家可以听一听,总之我相信不会有人拿这个音源做音乐的,只是让你可以随时完成一个小创意而已。在与CME的设计人员了解之后,他们也表示这个音源只是为了让初学者不必接电脑就能简单的玩起来。 可以听到,不仅音色不好,声音质量也不好,底噪很大,尤其接耳机在不演奏的时候噪音很明显。如果在安静的录音棚里打开U-Key,你一定会听到它发出的微小的嗡嗡声(底噪)。所以如果是在工作室使用U-Key,我建议把Local设置成Off,屏蔽掉内部的音源。 在使用内置音源演奏的时候,通过8个旋钮就可直接控制音量、attack、decay、release、cutoff、resonance、vib rate、vib depth、vib delay这些参数。 打开软件(我用的水果),可以看到MIDI OUT里新增加的USB Audio Device,这就是U-Key的音源。你可以把U-Key当作一般音源那样使用,音色表几乎与GM相同,没有任何问题。 MIDI接口:
一般的MIDI键盘只有MIDI OUT接口,用于输出键盘的MIDI信号。U-Key同时有MIDI IN/OUT接口,就是一个USB的MIDI接口。MIDI OUT可以输出键盘的MIDI信号,也可以输出由计算机通过USB接口发送出来的MIDI信息。如果你家里还有一台合成器,那你也不用再买USB的MIDI接口了,把合成器MIDI OUT接到U-Key的MIDI IN,在软件MIDI IN里找到USB Audio Device[2],这就是你合成器输入的信号了(U-Key输入的信号叫USB Audio Device)。
pattern音序: 在A灯亮的情况下,按下那8个打击垫,就能直接触发内置在U-Key里的10多段音乐,每种音乐都由8个pattern组成。按下打击垫切换pattern的时候,U-Key会自动等待下一个小节切换,保证节奏不会乱。
这个功能似乎只是用于演示U-Key的音源,而无太大实际功能。顶多就是你可以跟着音乐用U-Key内置的音源演奏,找找感觉…… 下载U-Key内置的一段乐曲,依次触发1-8这8段pattern。 做游戏,提高演奏水平: U-Key内置有56种各种曲调的音阶。首先你要翻开说明书,看到第一个游戏是C大调音阶一个八度上下行,在选择第一个游戏模式后,你就依次演奏C4→C5→C4,U-Key会识别出你的指位,你必须在10秒内正确的完成演奏,U-Key才会记录下你的用时。 这个功能对初学者还有写意义,对音乐人来说似乎比较适合打发无聊的时间…… 自由升级: 由于我拿到的是样品,所以还有一些bug,比如播放音乐时改速度参数不起作用。我咨询了CME的设计人员,他们说U-Key是非常开放的,可以通过USB接口进行升级,修正bug,甚至是增加新的功能(比如更多的民族音阶),这确实是个好消息。 总结: U-Key的媒体报价为1280元,单单作为一个带8个打击垫+8个无限旋钮+游戏杆控制器的49键MIDI键盘来说也比较超值了,何况还能省了MIDI接口的投资。虽然专业音乐人肯定不会用它内置的音源,但是放家里作为孩子的“启蒙合成器”还是可行的,玩不转音乐软件的初学者,也可以先拿U-Key练手。
|
作者:Future Audiophile,中音翻译 日期: 2024-10-31 14:10:00
Future Audiophile,中音翻译 2024-10-31 14:10:00
作者:Professional Audio,中音翻译 日期: 2024-10-17 10:46:00
Professional Audio,中音翻译 2024-10-17 10:46:00
作者:Future Audiophile,中音翻译 日期: 2024-10-16 09:20:00
Future Audiophile,中音翻译 2024-10-16 09:20:00
作者:Sound on Sound,中音翻译 日期: 2024-10-16 09:04:00
Sound on Sound,中音翻译 2024-10-16 09:04:00
作者:Bonedo,中音翻译 日期: 2024-09-19 10:25:00
Bonedo,中音翻译 2024-09-19 10:25:00
作者:Peter Kaminski 日期: 2024-09-18 10:00:00
Peter Kaminski 2024-09-18 10:00:00